秦楚網-十堰頭條訊 記者 張貞林 特約記者 蔣輝 報道:連續發燒半個月,最高燒到40.2℃,還全身畏寒乏力。今年35歲的溫女士一直以為自己感冒了,越喝藥越不對勁,最后住進了國藥東風總醫院ICU,連續搶救了3天才脫離危險,原來她是患上了鸚鵡熱病。
“醫生,我老婆呼吸很困難,一直高燒不退,請你們快來!”4月2日,國藥東風總醫院急診科接到求救電話,市民陳先生說,妻子半個月前感覺受涼了,后來逐漸出現全身乏力、腰疼頭昏、畏寒發熱等癥狀,居家吃感冒藥癥狀一直得不到緩解。
在將溫女士接回醫院后,急診科迅速給她安排了CT檢查,這一查讓溫女士和家屬倒吸一口涼氣。“肺部損傷很嚴重,已經有大片‘白肺’出現,這肯定不是普通的感冒,像新冠和流感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。”
眼看溫女士的病情持續惡化,急診科將她轉到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一病區,此時她持續出現呼吸衰竭、氧飽和度不斷降低、重度低蛋白血癥、貧血等癥狀。
“我們給她做了系列檢查,并沒有感染新冠病毒或流感病毒。不找到致病原因,就不能對癥治療。”管床醫生孫俊黎說。這時,病區主任唐友勇突然想到去年收治的一個特殊病例。
“你妻子有沒有養什么寵物,或者有沒有接觸什么動物?”唐主任問到。
“我們沒養什么寵物呀,哦我想起來了,前段時間她說想養一只鸚鵡,就網購了一只,可這和她的病有什么關系呀?”陳先生疑惑地說。
“我們懷疑她感染了鸚鵡熱衣原體!”唐友勇告訴陳先生,鑒于溫女士病情危急,需要將她轉入ICU救治,同時運用纖支鏡取標本做基因檢測。
4月4日上午,高燒40.3℃的溫女士被送進ICU,重癥醫護團隊一邊給她取標本化驗,一邊針對她的病癥做對癥治療。
基因檢測證實了醫生的猜想,溫女士因為接觸鸚鵡而感染了鸚鵡熱衣原體。ICU副主任張志敏介紹,鸚鵡熱衣原體一般會潛伏兩周左右的時間,它的癥狀和流感非常相似,一般患者會出現高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肌痛、咳嗽、肺部浸潤性病變等特征,非常容易誤診。
當天,ICU根據溫女士的情況,給予她藥物治療、俯臥位改善氧飽和度、呼吸支持、抗感染治療等系列對癥治療措施,當晚她的體溫就恢復了正常,第二天各項生命體征就逐步平穩,4月7日順利轉出ICU,目前恢復良好,即將出院。
“近幾年感染鸚鵡熱的患者越來越多,這和大家越來越喜歡養寵物有很大關系,不少患者前期都把它當感冒治,病情進展到很嚴重時才想到入院治療。”國藥東風總醫院ICU副主任張志敏介紹,身體免疫力差的市民,生活中應盡量不飼養禽類寵物,出現不明原因的病癥要及時到正規醫院診治。
據了解,此前ICU還接診過一個感染鸚鵡熱病例。一位市民食用了未煮熟的鴿子,而感染鸚鵡熱衣原體,導致肺部嚴重損傷。
國藥東風總醫院ICU提醒廣大市民,不買來源不明的鳥,不到有傳染性疾病發生的地區購鳥;如果飼養鳥類要注意環境衛生,定期檢查清理糞便;日常加強鳥舍周圍環境的清掃消毒。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癥狀,要及時就醫,查明致病原因,及早介入診療,避免病情惡化。
相關鏈接>>>
鳥類可能傳播哪些病菌?
(1)鸚鵡熱,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自然疫原性人獸共患傳染病,主要在禽類之間傳染,由帶菌禽類傳染給人,表現高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肌痛、咳嗽和肺部浸潤性病變等,在世界各地流行,無明顯季節性。
(2)彎曲菌病,大多數野生和家養動物,包括家禽、家畜,鳥類均可被彎曲菌感染,引起臨床癥狀,甚至死亡,大多數感染動物可終生帶菌也可成為彎曲菌感染的傳染源。
(3)鳥型分枝桿菌,是由鳥一胞內分枝桿菌復合體感染引起的人獸共患性傳染病,感染后可侵害多種組織器官,包括肺、骨髓和淋巴結等,出現低熱、盜汗、咯血、肺內出現浸潤影等癥狀。
(4)禽流感,是禽類的一種流行性感冒,通過接觸感染的禽類及其分泌物、排泄物,污染的飼料、水、墊草、雞胚媒介,經呼吸道、消化道感染,鳥類攜帶病毒最為廣泛,候鳥、野鳥、水禽對病毒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。
(5)隱球菌腦膜炎,是由新型隱球菌引起的一種深部真菌病,鴿子是該病原的中間攜帶者,鴿糞中存在大量隱球菌,該病起病緩慢,不同程度發熱和頭痛,一般抗生素對其治療無效,以后逐漸加重,出現劇烈頭痛,并伴有惡心嘔吐、嗜睡、反應遲鈍,晚期可出現抽搐、昏迷等,若不及時救治,常在數日至3周內死亡;慢性隱球菌性腦膜炎因隱球菌易產生耐藥性而使病情出現反復,病程可達數年甚至20年之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