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楚網訊(十堰晚報)記者 張蒙強 特約記者 馬婷婷 報道:隨著現代醫療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,早產兒、低出生體重兒等高危兒救治能力大大提高,但這類兒童患腦性癱瘓、智力低下、學習障礙等神經發育障礙疾病的可能性很高。作為省內唯一一家全身運動質量評估(GMs)中級會員機構,十堰市人民醫院兒科三病區率先開展該項技術,幫助眾多幼兒超早期篩查是否存在腦癱,并通過早期干預,使重度腦癱輕度化、輕度腦癱正?;?。
近日,十堰市人民醫院兒科三病區技術主任白淑霞在回訪病人時,對3歲小男孩樂樂(化名)的媽媽說:“樂樂恢復得不錯,現在能說2至3個詞的句子,只是走路時左腳輕微內八姿勢。在專業醫生看來,姿勢上有一點受影響,普通人是看不出來的。”
樂樂是一位早產兒,白淑霞運用GMs給樂樂進行評估。白淑霞發現樂樂在扭動運動階段出現腹部與四肢同時收縮和放松。樂樂滿3個月后,缺乏不安運動。白淑霞判斷樂樂患腦癱的概率非常高,與樂樂母親溝通后進行干預治療。
“我們對樂樂進行大運動訓練,糾正他的異常姿勢,降低肌張力,給予視、聽、觸摸覺刺激和多變運動訓練等。”白淑霞介紹,樂樂5個月左右時,醫護人員對他進行復查,發現有間歇性不安運動,雖然比正常兒童少,但大大降低了日后他患上腦癱的概率。
白淑霞表示,GMs是在無任何外界干擾因素下,醫護人員根據兒童的自發動作對神經系統功能進行評估,對新生兒保健尤其是高危兒意義重大。“GMs能夠十分有效地評估年幼嬰兒,對腦癱等神經發育學障礙進行早期預測,通過一段10至20分鐘的錄像拍攝,評估患兒的運動質量。”白淑霞說。
在臨床中,白淑霞發現在扭動運動和不安運動兩個階段中動作都很單一的患兒,長大后出現認知落后的幾率較高。早產、出生時低體重、媽媽懷孕期間患病、出生后有黃疸、多胞胎的新生兒均屬于高危兒。
白淑霞表示,GMs技術的突破之處在于能夠在4個月內早期預測腦性癱瘓,比現有方法提早,促使腦癱兒童可以獲得寶貴的早期康復。早期干預可以使重度腦癱輕度化、輕度患兒正?;?、正常寶寶更優化,同時能篩查出正常高危兒,讓家長避免過度治療,極大減輕患兒家屬的經濟及心理壓力,給孩子和家長帶來福音。